本学科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,设有博士后流动站。2007年10月,北航成立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,负责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建设,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,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,专职教师69人,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,97.5%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,85%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。
本学科在校博士研究生95人,硕士研究生165人,在站博士后7人。近三年授予博士学位55人、硕士学位255人。2008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,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2011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,拥有较高的研究生培养质量。
本学科立足空地融合的综合交通系统效能提升和安全保障问题,坚持空地协同、车路协同和空地信一体化的发展特色,形成了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、空地信一体化机场场面交通控制、综合交通系统需求管理、航空器适航技术、车辆智能化与系统优化、机场道面结构与安全状态监测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。在基础研究方面,本学科作为2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,重点攻克大城市综合交通需求引导、运行可靠性与应急管理、复杂低空飞行的自主避险等理论与方法,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,引领着我国综合交通系统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;在前沿技术研究方面,作为863计划首席专家单位,重点突破飞行校验、通航航电、智能车路协同、空地协同交通状态感知等核心技术,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,研制的中国民航飞行校验系统(CFIS)通过美国FAA适航认证,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能够自主研制CFIS的国家,确立了本学科在我国空地信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。
近三年,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0余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,年人均科研经费90多万元。近五年,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67篇,被EI和ISTP收录585篇,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学术声誉。在上两次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列第二名和第四名。
本学科设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、北京通用航空工程中心、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。“211工程三期”和“985工程三期”分别建设了“空天信息与现代空管”和“综合交通系统协同运行与安全控制”科技创新平台,拥有空地协同机场场面控制、智能车路协同控制等国内一流的试验条件,专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。
本学科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,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明尼苏达大学等20多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,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,发起并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航空器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际会议,主办了第四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,主办了2012年COTA国际交通科技年会(CICTP)。